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分析與思考
從韓國的實踐經驗看,普惠金融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僅依托于金融機構的投入,且有賴于在國家層面,建立涵蓋立法機構、政府及獨立金融管理機構、準政府機構(如信用擔保機構和專門支持組織)、第三方征信評級機構、金融機構等參與方的綜合性融資支持體系。
中國工商銀行首爾分行:牛建軍 湯志賢
從韓國的實踐經驗看,普惠金融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僅依托于金融機構的投入,且有賴于在國家層面,建立涵蓋立法機構、政府及獨立金融管理機構、準政府機構(如信用擔保機構和專門支持組織)、第三方征信評級機構、金融機構等參與方的綜合性融資支持體系。
一、韓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組成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資成本高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韓國政府主導下,經過幾十年努力,最終形成一個以立法機構和政府主導,信用擔保基金、征信評級機構、銀行深度參與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具體而言,該體系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立法、行政機構及金融獨立監管機構。公權力部門構筑了法律、政策基礎與體系的自頂向下設計。
韓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制建設可以追溯到1961年制定的《中小企業銀行法》,之后還出臺了《信用擔保基金法》、《新技術企業金融支持法》、《支援中小企業創業法》等一系列法律,目前韓國有16部專門針對小企業發展的法律和條例,奠定了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的基礎。
行政機構及金融獨立監管機構是負責執行前文法律的落地機構。包括中小企業廳(行政負責主體)、韓國央行、韓國企劃財政部等。
以韓國央行為例,其便利中小企業獲取融資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是貸款投向規定,要求銀行發放貸款中的特定比例必須是投放至中小企業,其中全國性商業銀行不得低于45%,地方性商業銀行不得低于60%。第二是資金支持,韓國央行向積極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商業銀行提供低息資金。第三是貸款規模傾斜。對于商業銀行中支持中小企業融資表現較好者,韓國央行將提高其貸款總額度。
第二部分:準政府機構。即依據法律成立,由政府負責注入部分資金,但不屬于政府部門的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基金或組織。
準政府機構具備專業化經營的特點和審核、評估企業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中小企業振興公團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體系。
中小企業振興公團可為中小企業提供直接、間接融資、企業咨詢和顧問、交易信息等服務。
所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體系是指覆蓋各類中小企業擔保融資的信用擔保基金。主要包括韓國信用擔保基金(KCGF)、韓國科技信用擔保基金(KTCGF)、韓國信用保證基金聯合會、地方擔保基金 (共16家)。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體系由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注入資金,如韓國信用擔保基金2016年由政府注資1.81億美元,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7.76億美元。金融機構是按照其貸款余額比例提供資金(翻譯為“信保料”)。2018年,銀行承擔的基本信保料為22.5BP,銀行根據日均貸款余額的0.225%(約)為基金提供資金。本質是政府強制收取銀行收益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圖一:韓國信用擔保基金運作原理圖
第三部分:第三方征信和評級機構。
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政府背景的或獨立金融監管機構管理的征信數據服務提供方,如韓國信用擔保基金、韓國銀行業聯合會(KFB)、 韓國金融監督院管理的企業數據分析、檢索、傳輸系統(DART),三者均為金融機構提供可靠的征信管理服務。第二類為盈利機構開發的評級查詢和財務分析服務。最權威的當屬韓國三大評級機構:韓國企業評級、韓國信用評級、韓國國家信息與信用評估公司,他們為中小企業銀行融資和債券發行提供了大量參考數據,是韓國信用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征信評級機構為金融機構提供各有側重點、全面、準確的數據服務,如查詢企業財務數據、企業在金融機構融資余額、評級情況等。第一類征信管理機構,有政府和監管部門介入,具備強大的公信力和威懾力。第二類中的韓國企業評級和韓國信用評級分別是穆迪和惠譽結合韓國實際在韓成立的分支機構。作為本土評級公司的韓國國家信息與信用評估公司成立于1986年,已經于2004年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三家評級機構成立時間均在30年以上,擁有極高的可信度。
第四部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
在韓國,銀行一直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數據顯示,韓國中小企業98%以上的融資來自銀行。根據韓國央行和商業銀行最新數據統計,2017年末,中小企業貸款總額已經超過635萬億韓元。
政策性銀行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近年其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至2018年一季度末,該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146.18萬億韓幣。
韓國本土銀行之所以敢于給中小企業貸款,與韓國完善的信用體系及中小企業融資配套設施建設密不可分,使銀行在評估中小企業貸款過程中能夠有效把控實質風險。
二、韓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的成功之處。
上述生態體系為支持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控制金融風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數據顯示,韓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量99%,貢獻了全國87.9%的就業,中小企業出口額占全國總出口額37.5%。中小企業在吸收就業、提供稅收、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之韓國中小企業布局在韓國財閥經濟供應鏈條之上,對韓國核心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因而,中小企業在韓國被公認為“國民經濟的根基”。
2017年,韓國中小企業達360萬家,融資規模約635.58萬億韓元,不良率為1.23%。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2018年全球中小企業研究報告,在2007-2016年間,韓國中小企業融資遲付率優于成員國平均水平和多數發達國家。報告還顯示,韓國中小企業融資利率持續降低,與大企業融資成本差距保持低水平。
與之相對應,近幾年韓國中小企業破產率持續減少,明顯好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多數成員國。對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韓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信用擔保項目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些都表明,韓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設無疑是成功的,對韓國信用體系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三、韓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啟示
首先,政府在中小企業扶持體系中起主導作用。
早在1998年,針對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要求“各商業銀行都要成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貸職能部門,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合理資金需要”。20年過去了,中小企業融資依舊是大難題。
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不純粹是一個市場問題,帶有明顯的公共屬性。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的實質是政府主導下用“有形的手”調節信貸市場,是對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其核心是對中小企業客戶風險的再分配。
政府主導下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一方面要建立在市場化的前提下,要對金融機構支持特定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的損失進行抵補,否則無法使得金融機構長期穩定支持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必須解決基礎信用環境問題,如允許中小企業創業失敗,但需震懾和杜絕中小企業主騙貸,對企業和個人騙貸和惡意逃債必須有嚴厲的懲罰措施。
其次,全面而公允的信用評級系統是中小企業支持體系的支撐。
實務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能力是金融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核心能力。信息不對稱體現在銀行對企業的真實財務、運營水平不了解,也體現在不同銀行間對同一企業評價截然不同,這都容易導致信貸風險和授信套利,對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危害極大。
韓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數據的準確與可得性。政府背書的第三方數據服務和權威的市場評級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極強的支撐,銀行可以隨時了解客戶的動態信息,貸款決策有據可循。
數量化的公信平臺成為信息價值標桿,是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商業銀行如果希望在信息時代開發中小企業業務,必須加大信息科技系統建設力度,運用科技提升數據處理的能力,更高效的對中小企業融資進行評估、管理、監控,進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風險和運行成本。
再次,國家信用擔保體系公信力是其成功的前提。
韓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體系的特點是“非盈利”、“公開透明”、“執行有力”,這些搭建了其公信力的根本。
“非盈利”是指政府發起的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用擔保的機構,其宗旨不包含獲取利潤目標。如韓國信用擔保基金主要擔保五類中小企業,分別是:出口導向型企業、初創類企業、工廠和設備投資類企業、創新型企業、新興能源行業類企業。不同大類中的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風險度迥然不同,若不遏制擔保機構的盈利沖動,無法保證擔保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中小企業。
“公開透明”是信用擔保基金體系對所有參與方一視同仁、業務辦理流程和數據公開、可比對。如韓國信用擔保基金體系定期公布其資產負債、資金來源、業務表現(如違約率、擔保余額)等信息。
“執行有力”是信用擔保機構賠付是有保障的,不會有保無賠。如韓國信用擔保基金2016年從金融機構處取得代位求償權金額達14.3億美元,金融市場甚少有對該基金體系不履行擔保的指責。這增進了擔保機構和銀行的互信,使銀行集中精力控制商業風險即可。
2018年3月,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成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如何構筑其公信力,將是中國政府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最后,商業銀行需提高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控制能力。
在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中,政策性銀行韓國中小企業銀行2017年末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占所有貸款余額的78.2%,凈利潤 5129億韓幣,整體不良率1.36%,撥備覆蓋率164.4%。其對中小企業融資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專業實力,早在1995年,該行就投產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分析處理系統,其亦配備有一批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的中小企業信貸從業人員。
韓國中小企業銀行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設計不同的產品,對貸款分類管理,分為技術型企業支持貸款、財政型基金支持貸款、普通中小企業貸款三大類;對不同大類的產品實行不同的貸前、貸中、貸后管理制度。有力的平衡了風險和收益的關系。
從長遠來看,提高控制風險的能力和建設優秀的中小企業融資業務辦理體系將決定銀行能否迅速鎖定合格目標客戶,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客戶的需求。
中國的商業銀行應該對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收益比進行深入了解,仔細權衡自身風險控制能力和融資管理水平,力爭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總量明顯增長,客戶數量明顯增加,貸款質量和綜合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標。
原文刊發于《中國城市金融》
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