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融資新探
綠色貿易融資作為引導綠色貿易、規避綠色壁壘的重要實踐,最終要推動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綠色化轉型。
作者:錢聲勇
來源:貿易金融
綠色貿易融資作為引導綠色貿易、規避綠色壁壘的重要實踐,最終要推動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綠色化轉型。
一
綠色貿易融資漸行漸近
“綠色貿易融資”作為綠色信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綠色貿易為服務對象,以傳統貿易融資手段與綠色金融方法相結合,最終實現推動經濟領域綠色發展的目標。
盡管當前沒有建立起綠色貿易融資相關的政策指引,但從2012年起,銀監會就開始相繼發布《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統計制度》以及《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將綠色貿易融資納入其中,鼓勵銀行開始逐步統計綠色貿易融資的數據。
綠色信貸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為銀行開展綠色貿易融資實踐奠定了實踐基礎,銀行開展綠色貿易融資業務不僅能夠助力我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的綠色發展戰略,徹底摒棄過去忽視資源利用, 不計環境成本的傳統外貿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國內的生產與消費綠色化轉型,通過國際產業鏈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綠色價值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增長模式。
二
前行難題待破解
綠色貿易融資缺少統一的界定標準
綠色貿易融資以綠色貿易為服務對象,但在我國綠色貿易的實踐當中,缺乏對于綠色貿易和環境產品的清晰界定,很難為貿易融資對應的項目打上綠色標簽。
即使從國際上看,由于世界各國對環境治理的需求不同,國際社會難以形成統一、明確的綠色貿易融資相關認定標準。
另外,由于現階段缺少標準化的制度工具對貿易活動的環境績效進行有效評估,金融機構難以對綠色貿易行為進行合理定價,所有這些無疑會大大增加貿易融資活動中的交易成本。
綠色貿易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較大差異
綠色貿易的國際化特征要求其不僅要適應本國經濟社會環境,更要借鑒國際經驗,與國際規則接軌。目前我國綠色貿易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綠色壁壘”為例,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企業經濟利益,以保護環境為由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貿易進行限制,這是一種極具隱蔽性、技術性的非關稅壁壘形式。
需要說明的是,“綠色壁壘”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限制國外商品的進口,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隱蔽手段;另一方面它對于保護全球環境,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近幾年,隨著綠色壁壘涉及到的領域以及產品種類不斷增多,我國遭受貿易壁壘的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國內企業難以及時掌握國際環保標準以及世界各國內部環保標準的最新動態的現狀,只能被動地接受綠色壁壘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加快完善國內環保法規,實現綠色貿易標準的國際化接軌,已成為眼下當務之急。
企業參與綠色貿易活動的動力不足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綠色貿易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還比較陌生,由于沒有建立起綠色貿易融資相關的法律制度和執法體系,對采用綠色貿易方式進行的融資活動采取激勵性措施,難以形成綠色企業文化。
由于綠色貿易需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兩個目標,現階段,除了少數國有企業能夠相應國家號召,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理性的看待成本增減的問題,對于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而言并沒有主動開展綠色貿易活動的動力。
此外,由于綠色貿易連接著生產與消費,處于流通環節的貿易企業更希望其所處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施綠色生產或者綠色消費,這樣就可以降低其自身環節的綠色投入,因此,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綠色轉型面臨著博弈的挑戰。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及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
能夠獲得真實有效的環境信息是實施綠色貿易融資的前提,然而在實踐當中,環保部門、銀行、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渠道單一、環保信息滯后、環境績效評估不一致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綠色貿易融資以及綠色信貸業務的正常發展。
首先,企業往往具有避重就輕、隱藏環境違法信息的動機,銀行獲取企業環境信息的渠道往往來自企業年報或者企業信用公示數據庫,企業的環境信息的披露存在時滯性;
其次,多數地區的銀行與環保部門之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環境信息共享機制,造成銀行所掌握的企業環保信息與企業的真實情況不匹配;
再次,銀行之間尚未建立起企業環境信息使用情況的信息反饋機制,加之綠色貿易融資缺少統一的界定標準,這會導致同一家企業的環保信息在不同銀行獲得不同的審批結果,同時造成環境信息的信貸審批資源浪費。
三
對策建議
盡快建立銀行業綠色信用評級體系
為了實現對綠色貿易融資進行合理定價,銀行業金融機構須盡早建立綠色信用評級及綠色征信體系,為其評價綜合主體信用提供標準化的平臺工具。
綠色信用評級是通過受評企業的信用風險以及環境保護、綠色低碳諸多指標綜合評定其能力、意愿以及可持續發展水平,基于傳統的信用評級方法梳理企業環境資源等可持續發展的要素,進而對企業進行涵蓋償債能力和資源環境水平等綜合因素的綜合評級。
建立綠色信用評級及征信體系,不僅有助于對綠色經濟進行差異化的管理,還可以促進貿易產品生命周期資源環境績效和經濟效益的整體提升。
搭建環境貿易金融基礎設施
搭建環境貿易金融基礎設施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三重作用,首先,有助于金融機構精準識別綠色項目與企業,剔除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綠色數據缺失造成的“假綠”、“ 染綠”項目。比如,利用科技手段搭建多方參與的環境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引入環保、銀行、企業、NGO、第三方認證等多方外部數據,形成綠色大數據基礎設施,就可以提升銀行對于綠色項目的精準識別能力。
其次,可以防止物流與資金流的不匹配,確保融資真正流向綠色領域,比如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綠色貿易結算系統,每筆資金的流轉數據都不可篡改,其流向和用途都有跡可查,做到綠色資金的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
再次,可以協助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降低企業與銀行經營的環境壁壘風險。比如建設有關綠色壁壘的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綠色壁壘的方式以及慣用手段進行了解,通過及時有效的反饋信息,為出口企業提供處置預案。
分門別類綠色貿易融資產品
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兩高一剩”行業歷來被視為銀行傳統貿易融資業務綜合貢獻度最高的客戶群體,同時這些行業對綠色貿易及綠色供應鏈的需求最為明顯。
因此,要實現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銀行必須從供應鏈入手,打造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
通過提供綠色定價、準入門檻差別化等措施推動大宗商品核心企業積極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并借助其行業龍頭的影響力逐步協調上下游企業共同推進綠色發展。
針對中小型貿易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創新綠色普惠貿易融資,通過創新“綠色貸”等信用貸款產品,對于綠色模型評分高的企業給予更高的通過率與信用額度,引導整個產業生態綠色化轉型。
為“一帶一路”沿線增綠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后、經濟貿易的對外開放程度低、難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當前,中國政府正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形成綠色發展共識,先后出臺《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 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等政策文件,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動實現經濟綠色化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銀行通過貿易融資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導跨國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共同秉持綠色環保理念,主動降低企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跨國界的綠色產業鏈條或者綠色產業群發展,助力中國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國家共同建設綠色產業鏈、綠色供應鏈和價值鏈。
未來,在實現綠色貿易融資標準化的基礎上,可探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相關標準或共同制定跨國和跨區域綠色金融標準,推動沿線國家金融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
四
展望未來
綠色貿易融資涉及貿易、環境、金融等諸多領域內容,是一個創新交叉領域。銀行領域的業務實踐與技術創新,只能變革綠色貿易融資的微觀基礎,只有金融監管部門、環保部門以及涉外部門等多部門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合力,通過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行動指南以及執法體系,才能更好的為綠色貿易融資的落地實踐保駕護航。
目前來看,盡管我國的綠色化貿易融資仍處于孵化期,銀行對于綠色貿易融資的不斷探索實踐有利于完善金融體系和制度,推動綠色信貸乃至金融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向現代金融業發展。